盧瑟福(拉塞福)

盧瑟福(拉塞福)

出生在新西蘭,農民出身,很樸實,當他得到劍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,他還在地裡挖土豆呢!感慨的說了一句,這是我這輩子挖的最後一個土豆了,然後借了路費錢從紐西蘭來到了劍橋大學,這是1895年的事。

1898年 盧瑟福剛剛學習了三年,他老師湯姆森收到了一封信,誰寄的呢?是加拿大的麥克吉爾大學,他們說我們這師資緊缺啊!

想麻煩湯姆森老師看看能不能從您的研究生裡,選一位來我們這當教授啊?您手底下的人隨便挑一位,那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,湯姆森一看 盛情難卻,就想把他最喜歡的學生盧瑟福派過去。

當年盧瑟福剛27歲,這絕對是繼承了瑞利的優良傳統,當年瑞利就是伯樂相馬 相中了湯姆森,湯姆森28就當上了教授 現在湯姆森又臨兵點將,把27歲的盧瑟福也派過去當教授了,盧瑟福聽到消息高興壞了,當教授就意味著從學生變老師了呀,最主要的是同樣做科研 當教授能賺錢。

去了之後研究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放射性。

早幾年的時候貝克勒爾和居裡夫婦發現了天然放射性,就是發現鈾岩能夠自發的嗖嗖嗖冒射線,盧瑟福就決定研究研究這個射線到底是啥?

結果通過實驗盧瑟福發現鈾岩放出的射線還不是一束,在磁場下射線會向兩個方向偏轉,這就證明有兩束電性不同的射線啊 一正一負,他就把帶正電的這束射線給起了個名叫做α射線,帶負電的叫做β射線,經過測算 這束帶負電的β射線,就是老師湯姆森發現的電子。

其實還有一束不帶電的直著跑,盧瑟福當時沒有發現,是後來是法國物理學家維拉爾發現的,並命名為γ射線,γ射線就是電磁波。

但是天然放射出來的這束電子束速度快、穿透性強,就是高能電子束,那這束放射出來的電子為啥能具有那麼高的能量呢?還有這個α射線是啥呢?

一束帶正電的粒子,當時人們只知道原子不帶電 電子帶負電,所以在盧瑟福心中這兩個問題還是個迷。

但是他在1902年知道α粒子是怎麼來的了,它是由於某些元素的原子自發性的衰變放射出來的,並且提出了放射性”半衰期”的概念,就是某些元素它不穩定,就像是鈾、還有居裡夫婦發現的鐳、釙,它們在衰變過程中就會放出α粒子,然後就變成別的元素了,這在當時也是個大新聞,元素之間還可以來回變嗎?

這就有點像點石成金的意思,所以當時的人們激動壞了,不過石頭還是不能變成金子的,只有特定的放射性元素才存在衰變,又了過幾年盧瑟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,他把這束α射線單獨讓它射進一個管子裡,這樣就比較好研究了,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他得到的這管α粒子居然是氦氣?

反復做了好幾次實驗,沒毛病啊,所以盧瑟福只能無奈的得出結論,α粒子就是帶正電的氦原子,但我們現在知道,α粒子實際上是氦原子核,就是去了電子的氦原子 所以才帶的正電,不過盧瑟福當時還沒有提出原子核的概念!

在1907年的時候他把這個結果公佈了出來,諾貝爾獎也是著急,覺得這個成果很好了已經,次年就是1908年就給盧瑟福頒發了諾貝爾獎,不過是化學獎。

其實盧瑟福重大的發現都在後面呢!

此時的盧瑟福已經回到了英國,在曼徹斯特大學當教授,他的兩個助手分別是馬斯登和蓋革,大家聽過的蓋革-馬斯登實驗就是由這二位的名字而來。

盧瑟福太喜歡這個α粒子了,因為是天然放射出來的,不用實驗製備所以即經濟又實惠,他就想用α粒子去轟擊別的原子看看能啥樣,這個想法簡單粗暴,實際上到現在我們發現的很多粒子都是這種辦法,用一種去轟擊另一種。

他當時是用α粒子轟擊金箔,其實他沒期待能有什麼重大發現,為啥這麼說呢?
因為自從湯姆森發現了電子之後,湯姆森就給出了一種原子模型叫做西瓜模型或者是棗糕模型,就是電子就像是西瓜籽一樣鑲嵌在裡面的,然後電子帶負電 其他地方帶正電,整體的原子是不帶電的。

這個α粒子的速度每秒鐘將近200萬米,這麼高的速度那肯定直接就穿過去了,打啥都得穿過去啊!

所以最開始的時候盧瑟福就發現α粒子,確實可以穿過金箔打在後面的接收屏上,當然這個實驗都是他兩個助手做的,盧瑟福已經是教授了,有這麼一天盧瑟福就突發奇想,他就和馬斯登說,你去看看把接收屏拿到前邊來看看能不能接收到散射的α粒子,馬斯登心想這不開玩笑麼,這麼高的速度怎麼可能呢?

但他還是照做了,居然就真的有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!

用盧瑟福自己的話講,這就相當於你用15英寸的炮彈打在一張紙上反彈了回來一樣,不可思議啊!冷靜一想,α粒子能反彈回來這就證明原子當中有很堅硬的東西存在!

這就是原子核,然後它們又趕緊的根據實驗資料計算了α粒子的散射截面,結果表明原子內部大部分都是空的,就中間存在一個硬核,但是不確定電子在哪,有可能在核裡邊 有可能繞著核運動。

1911年盧瑟福向世人公佈了自己的行星原子模型,不過這個模型並沒有受到廣泛的關注,大家不太相信,覺得湯姆森的棗糕模型就很好了,同年召開的第一屆索爾維會議上,物理學家都還用棗糕模型討論原子結構。

為啥呢?就是因為有些現象還無法解釋,就比如說電子是不是在核裡啊?

當時有人就已經猜測了,說這個原子核是肯定存在的,放射性元素能夠放射出來α粒子和電子,那能不能是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是由α粒子和電子組成的呢?

盧瑟福當時就說肯定不是,因為α粒子的相對質量已經測出來了是4,相對質量就是因為原子的質量太小了,所以如果直接說真實質量不方便,人們定義一個很小的質量為一個單位,然後相對質量就是它的多少倍單位是u。

氫原子是1這個α粒子的相對質量是4,這就比氫原子還大啊,所以肯定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包含α粒子。

但是後來盧瑟福又通過實驗發現,就是不管用α粒子轟擊什麼原子,什麼鈉啊、金啊、包括非金屬原子磷,都有一種帶正電的粒子能被轟擊出來,它的質量又和氫原子一樣,這和α粒子差不多,難不成是帶正電的氫原子。

這回盧瑟福終於明白了,看來這個東西才是所有原子核裡都有的東西,盧瑟福就給這個帶正電的氫原子起了個名叫做:質子。

1920年盧瑟福向世人再次公佈了自己的成果,人們才知道 原子大部分是空的,中間有一個原子核,原子核週邊圍繞著帶負電的電子,內部是由帶正電質子組成的,並且盧瑟福還預測了,說有可能原子核裡還有存在一種中性粒子,這實際上就是中子的開端。

文章來源YOUTUBE媽咪說影片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LROLAN8kmU7tGQDs6KH-bQ

發佈留言